查看原文
其他

【观展攻略】中心阁里看“华章”,品味“广作”前世今生

广州非遗 广州市文化馆 2024-01-04

- 本文编辑转载自“广州非遗”微信公众号 -

近日,海珠湖畔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中,《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广作华章——从外贸商品到非遗保护》特展和《花城百花开——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同时亮相。广州非遗历史、今天与未来的壮观图景,在中心阁里徐徐展开。

两大主题展中,《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广作华章——从外贸商品到非遗保护》特展以时间为轴,勾勒出广州非遗从18世纪至今的发展脉络。展览讲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在中西文化汇流下,以“广作”闻名的广州各类工艺品如何迎合市场需求,不断锐意创新,努力保持生命力和影响力讲述了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匠人、业者以匠心驭技艺,以坚守塑品牌,以合作谋发展的故事;讲述了当代广作在新的环境下怎样通过自我调适和主动进取,与社会更好地融合,为接续、传承和发展岭南文化,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助力。

该展览由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展出展品121件套,多件展品为首次亮相。这是“非遗+博物馆”的一次深度融合,是广作传统工艺历史华章的深度展现。展览将展至2023年5月初。

 黄金时代:广作之风 吹遍世界

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海上贸易传统的广州制作的工艺品(简称 “广作”)在其中独树一帜。伴随着“一带一路”不断延伸,广州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不断前行。

展览的第一部分聚焦“黄金时代:18世纪至19世纪”。广州位于南海之滨,自两千多年前起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理枢纽。18世纪中叶,“一口通商”下的广州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城市之一,既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大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前沿。广彩、广绣、广州牙雕等广作,通过广州走向世界;并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从早期以定制为主、“式多奇巧,岁无定样”的生产模式,向批量生产与程式化制作转变。直至20世上半叶,广作工匠博采众长,依托庞大的外贸需求、熟练的手工艺技术优势、成熟的分工生产模式,让广作产品畅销海外。展览中伦敦印刷与出版公司出版的《广州港口风光》铜版画,描绘了“黄埔古港”“行商府邸”“十三行”“街头店铺”等图像,从中可一窥19世纪广州作为世界贸易港口的城市风貌。这些景观也频繁出现在“纸面彩绘十三行风景图折扇”等广作工艺品上,成为西方人了解古老东方的重要媒介。

十三行铜版画


这一时期,广州以“三雕一彩一绣”等为代表的诸多工艺品门类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广彩在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成自身的风格特色,并发展出主供外销的产业路径,以“洛克菲勒”纹章瓷等为代表的外销广彩畅行欧美,成为名门望族身份的象征。西方人在非洲、印度和东南亚之间从事象牙海上贸易,令广州的象牙雕刻行业在原材料与成品贸易作用下蓬勃兴旺,广州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象牙制作中心,在大新路形成了著名的象牙街,展览中展出的牙雕折扇、名片盒等,似乎带观众走入了当时西方的社交生活。

十三行风光折扇


丝织品作为大宗出口商品,极大促进了广绣行业的发展与繁荣,绣着花草鸟兽、亭台楼阁等中国传统纹饰的广绣家居用品为西方家庭中充满异域风情的点缀;质量上乘的“马尼拉大披巾”特别受南欧和墨西哥消费者欢迎,对当地传统服装的影响延续至今。除了首次展出的“庭院人物纹大披巾”“人物瑞兽图罗伞”“粤剧名旦‘黄小凤’松鹤延年图戏幕”“‘百年好合’横额”,展览中还展出了彩元绣庄的广告单张,观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年广绣市场的直观面貌。

彩元绣庄广告


广绣·人物瑞兽图罗伞


广绣·孔雀玉兰图屏


得风气之先的广州人对西方传入的新技术保持了极为开放的心态。画珐琅技术由欧洲传教士带到广州后,在本土匠人的吸收与推进下,逐渐发展成为极富中国特色,又带有西方印记的本土工艺品,并经由广州工匠如潘淳、杨士章等人进京而进一步开枝散叶。广州画珐琅除大量外销,还为清宫内廷烧造了大批精品,展览中1960年代由故宫博物院调拨的“黄地缠枝花葫芦纹高足盘”“黄地缠枝花卉纹万寿无疆小盘”等就展现了当时本土技术的最高水平。

广彩·绘牙边花心图碟


迟至18世纪,广州的工匠已按西方的器物造型风格和用途制造并出口银器。到了19世纪,外销银器形成规模,店铺大部分集中在同文街、靖远街以及河南花地一带。早期外销银器多用累丝工艺制作,工艺复杂、精细、耗时且用料昂贵,所以主要为贵族定制。19世纪中期以后,外销银器中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等纹样成为主流,且多以捶揲工艺打造,以利于批量制作。

 广交会时代:外贸宠儿 因时而变

展览的第二部分以“广交会时代:20世纪中后期”为时间跨度展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战乱而中断生产的各工艺行业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逐步恢复,稳步发展。

1956年11月10日,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原中苏友好大厦成功举办。

1957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正式创办,因为在广州举办,简称“广交会”。它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借助广交会上展销结合的平台,广州外销工艺品销售渠道与市场迅速恢复。客商看样成交、批量订货,成交量与成交额直接反馈市场偏好,促进产品经营与设计的改善,从而极大推动了以外销为导向的工艺制作与生产振兴。

直到20世纪80年代,工艺产品都是广交会的主导商品,在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及创汇量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1956年,40多位战乱期间流落到港澳的广彩艺人回到广州,会同在广州的广彩艺人共60多人,组成了广彩加工场,广州广彩业由此恢复。一年后,广彩加工场更名为“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该厂拥有一支承前启后的优秀技术人员队伍,在整理、继承、发扬广彩传统程式化花式的基础上,时有创新。通过广交会,广彩业者深掘外贸市场,产品行销欧洲、中东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欧立勤、杨根、张达权、曹国参、王照章、赵国垣、司徒宁、余培锡、张兆堂等名家之作在展览中汇聚一堂,“博古图画筒”“勾金红地花卉纹瓶”“绘绿白菜寿字图瓷碟”等展示出广彩在“金碧辉煌”之外的多样面貌。

广彩瓷加工厂照片和广彩·绘花鸟人物图瓷盖锅展品


这一时期的广州牙雕随着大新象牙工艺厂成立走向鼎盛,象牙球、象牙船、撒网船等工艺精湛的产品在每年的广交会上大受欢迎,出口量激增。象牙雕刻工艺亦有突破性发展。

广州牙雕·开边撒网船


微雕能做到在更小尺寸的象牙米上雕刻更多字数;一块完整象牙料上能镂雕出多达57层的象牙球;卓花工艺发展出多达340种技法;巨大的象牙船细节生动,门窗开合自如;其他众多大型镶嵌精品糅合车、雕、镂、卓、镶等技法之长……

广州牙雕·二十二层象牙球


1950年代中期,在政府大力扶持工艺美术的背景下,广绣行业亦建立了国营工厂与合作社,重新聚集广绣精英进行合作化生产。1957年,广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组织资深艺人整理针法、传授技艺;又聘专精绘画的美术工作者画图稿,开创了设计与绣工充分互动的生产模式。大披巾、珠绣等服饰类实用产品畅销海外;钉金绣等许多一度失传的技法被发掘出来;绣画逐渐向美术创作转型,发展为高端艺术精品。展览展出了许炽光、聂卓绣制的《鲁迅》,陈少芳设计的第一幅现代刺绣人物作品《牧羊女》等标杆性作品,让人一睹大师名手们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广绣·庭园人物纹大披巾


广绣·珠绣花卉纹披肩


在1970至1980年代,在外贸出口出现曲折变化的情况下,广彩、牙雕等亦逐步开拓内销的市场,形成外销内销并行的局面;而刺绣产品出口销量则大增,广州珠绣等品类由于取材、用料、设计和造型等方面精工细巧,吸引客商踊跃订购。19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发展,工艺美术产品在出口货物中的占比逐渐下降,严重依托外贸的广州外销工艺品行业逐渐衰落,加之国人日常生活中对许多传统工艺一度失去需求,更令它们面临困境。

 非遗时代:全新视角 全新样貌

在展览的“非遗时代:21世纪”部分,我们看到进入21世纪,随着非遗保护事业的兴起,广作传统工艺迎来新的振兴机遇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作为广州非遗的有机组成,广作传统工艺对于延续广州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具有的重要意义正日益凸显。通过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各项举措,广作传统工艺正在重焕光彩。


自2006年至今,广州市认定了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七批代表性传承人,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作216项(含扩展项目)、非遗传承人225名、非遗传承基地100个、非遗工作站21个,广作传统工艺类非遗名录建设日益丰富。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同步,继出版全国最早的非遗志书——《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后,2022年编撰出版《羊城遗韵——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100》,发布《2016-2020广州非遗传承发展报告总报告》《“非遗在社区”与人类学的社区研究》等重要学术成果,并通过《广绣教程》《广绣针法说明书》《广绣中小学教材》《广州灰塑》《广州玉雕》等不同类型的出版物,面向各类人群普及广作,不断增大广作传承创新的基本盘。

广州非遗书籍


2017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广州市传统工艺振兴事业进入快车道,致力于打造“广作”这一传统工艺流派名片,形成“广作华章”系列展、广作新生代研培、广作进校园、广作文创、“广作+新业态”等一系列新成果。2021年9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广州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共有14个项目入选。如今,多项广作项目已经在大中小学校园、城乡社区遍地开花,永庆坊、北京路的非遗街区成为了展示广州精彩的“动态窗口”,而在展览中,我们能看到“广作新生代”在清华创意设计工作营中学习,珊瑚湾畔小学的孩子们在工作坊里绘制广彩,余荫山房面向学生开展灰塑实习课,也能看到“广作+旅游”的“广式生活一天”,“广作+机场”的白云机场广绣展……广作正以丰富多元的面貌,重新复归人们的生活。广州结合当代产业需求、认知习惯和学术规范展开的一系列创新型广作主题项目也在展览中得以呈现:通过开展传统针法抢救性复绣、代表性作品色谱提炼、传统图案复绣和转化利用等专题研究,传统广绣资源逐步实现“数据化”;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传承人进入广绣创作领域,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传承梯队。广彩传承人也积极守正创新,尝试新工艺,创作新产品,并积极尝试跨界合作,开发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各广式家具保护单位及传承人,正积极向公众普及传统广式家具及红木文化,同时不断研发适合当代审美和家居使用的新产品,还兴建起松园广作家具博物馆、永华艺术馆等主题展馆。在全面禁止商业性的象牙及制品的背景下,各级非遗保护部门正通过抢救性记录等方式,保存技艺;同时,也引导牙雕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用猛犸象牙、牛骨、象牙果等替代材料继续开展作品创作。广州珐琅制作技艺传承人杨志峰及其徒弟在器型、纹饰、产品等方面大胆创新,广州珐琅的市场环境正逐步好转。在多样的保护措施下,非遗视角的广作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传承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焕发出适应当今时代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参观预约开启!来新馆看展、游园、学艺、赏景吧

【指南】来新馆,可以这样预约!


【喜讯】揽获多个职业组奖项!第五届广东省曲艺大赛广州市文化馆大放光彩


以上推荐欢迎点击图文查看

< 完 >

— 广州市文化馆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